機械二甲 B9522050 陳鴻瑋
機械二甲 B9522039 凌焌翔
機械二甲 B9522016 彭建華
1.前言:
我們要測量宜蘭大學校園內的懸浮微粒(粒徑10微米以下之細微粒),汙染經由空氣的流動而使一定範圍內的人產生影響,所以我們的目標鎖定在校園,測定校園內懸浮微粒的嚴重程度,而我們想解決的問題是找出汙染源進而對汙染源改善現況。
2.整理文獻:
(a)空氣污染指標
用儀器監測環境品質雖可定性及定量,但我們發現儀器監測在經費上所費不貲,維護及管理上所須之技術及人力不易普及,使空氣品質監測較不能普遍化。
< "空氣污染與植物監測"一書 >
(b)空氣污染防制法及相關規範定義
我們從網路查到空氣污染物可分為四大項目,分別為氣狀污染物(包括硫氧化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氯氣、氯化氫、氟化物、氯化烴、有機污染物等)、粒狀污染物(包括懸浮微粒、金屬燻煙、黑煙、酸霧、落塵等)、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lutants,指污染物在空氣中再經光化學反應產生之污染,包括光化學霧、光化學性高氧化物,如:臭氧及過氧乙醯硝酸酯等)及惡臭物質(包括氯氣、硫化氫、硫化甲基、硫醇類、甲基胺類)等。這些資料可以方便我們之後在做實驗能夠分辨汙染物的來源和有一套相關標準。
3.實驗設計:
懸浮微粒檢測方法-手動法
(1)適合長時間之採樣
(2)需重複測量
(3)需降低干擾因素如濕氣、溫度等
因懸浮微粒對人體有莫大的危害,所以利用一些檢測方法找出污染源的所在地,進而改善污染源的情況。因為我們手邊沒有精密儀器,所以我們採用落塵法。
< 作者:環保署,來源:http://www.niea.gov.tw/niea/AIR/A20812C.htm >
4.調查方法:
我們將實驗盒分為紅標和藍標(實驗組和對照組),一層濾網為藍標,兩層的則為紅標,各設六個(數字1~6)觀測點(也就是各六個布丁盒),來測量宜大校園的懸浮微粒,並用不同的過濾等級,在工地內方圓每200公尺內放置實驗盒,收集微塵。收集時間是從早上8點-下午4點放置8個小時,之後回收量測重量。(P.S.濾網用來過濾較大顆粒灰塵,而一層和兩層的分別只是為了比較實驗的差異性)
5.結論:
<<實驗失敗>>
經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量測後,都為0.5克,很難斷定工地是否為真正懸浮微粒影響範圍,且實驗盒的容量過小,無法收集足夠灰塵,導致量秤無法斷定其重量。
6.改善方法:
可以使用比布丁盒更大的容器來測量(如更大的布丁盒.冰淇淋盒之類等等...),或是使用感測更精確的量秤來測量微塵重。
7.心得結論:
雖然實驗失敗,但也從中得到一些啟發,並不是說宜蘭空氣太好,而是我們把量測範圍縮小,微塵量簡單化了。因為灰塵並不是幾個布丁盒就能概括且數量化,更何況是沒誤差的準確值。當然工具器材這方面是缺乏了些(量秤....菜市場磅秤??),但失敗就是失敗,沒有藉口和理由。至於整組分配的工作,我是整理文獻和實地測量的部分。我個人覺得,大家都很努力,雖然實驗失敗,但過程卻是我們最享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